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,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一些设计单位成立了经济室。工程造价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。工程概预算由以前的工程设计人员编制,变成由有工程概预算资格证书人员编制。自96年我国又实行了工程造价执业资格制度。这虽然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进入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基础,但是在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刚刚形成亟待发展的今天,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造价咨询法规。在原有体制的影响下,工程造价咨询还不能真正的起到应起的作用。造成了设计人员对工程预算工作只促进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的作用,形成了对技术无任何约束的局面。
————一个在设计院从事工程造价工作近20年的人,发表的《设计阶段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问题:技术与经济相分离》,完美的展现了学院派严谨的论文风格,但其所表达的意思跟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比较接近。
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:
“你现在有女朋友吗?在北京做什么工作啊?工资高吧?”//似曾相识吧。
“搞IT。”
“哦,搞IT,听说你们程序员和美工工资都很高啊。”//只知道有程序员和美工这两个词。
“哦,都不是,我是产品经理。”
“是干嘛的?”//亲人一脸蒙逼。
“是产品的设计者,管理者。就跟建房子一样,程序员好比建筑公司,但在施工之前得先由一个设计公司设计好,事后再验收合格,最后再卖出去。”
“我知道了,就是画图的美工嘛?”//亲人“茅塞顿开”
“。。。”
据说,从N年前开始,有一大批产品经理,在一遍又一遍的跟家乡的亲人解释不清自己是干嘛的之后,死在了喜气洋洋的新年里。
让我们来换一个场景,切换镜头,看看此时北京的另一头互联网公司内部是怎么开会的:
产品经理:“。。。以上是我们根据最新的调研分析设计的方案,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。”
运营副总:“我只想再强调一次,你们产品做设计做调研的时候,能不能先问问我的意思,我们的人天天泡在线上,离用户是最近的!上次你们做的那个东西现在怎么样了,有他妈关注过数据吗,你们的调研方法,包括方案本身都很不接地气!”
。。。
CTO:“我插一句,我没兴趣听你们在这吵,你们研究清楚了把最终设计稿和需求文档确定了再跟我说怎么做,总之别改来改去的!再像上一次一样返工,没人给你们做!”
。。。
这些论调的背后都有一个主导权之争的逻辑,谁才是老大!
职能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,互联网也一样,诸多的岗位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分化出来的,比如UI设计师、产品经理、交互设计师、运营等等,而最最初的兵种其实只有一个,就是程序员,后来改了名字叫工程师。
就大职能而言,做产品可以划分为多个职能阶段:设计阶段、开发阶段、管理阶段,其中的管理指的是运营维护相关的一切。不同的创始人主导下的不同组织架构里,对这些职能会做出不同的划分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UI设计师和产品经理这样岗位被分化出来了,而且多数情况下替代了运营成为了主导中心?
答案是产品的一切变化都源于用户需求变化,产品经理是需求的监听和设计者,设计师是需求的转化者,工程师是需求的开发者,运营是需求的维护和验证者。
在相互轮转的过程中,对需求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两条线:
(1)需求的正确性。
(2)需求的明确性。
运营要求的是正确性(你不要让我拼命的往前冲,做的却是错误的事!),工程师要的是明确性(不要返工!不要返工!不要返工!)。
由此可以看出,一般而言,工程师最讨厌的是运营,因为他们缺乏需求明确的概念和方法,而运营最讨厌的是产品,因为被夺去了决策权,随时都可能动自己的蛋糕。
理解了这种主导权之争之后,回头再来看软件外包的现状,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。
在《跟外包公司沟通的正确姿势》一文中,我们提到了,外包过程中会有几个关键节点:
(1)从构思到需求明确的过程
(2)大致询价并初步了解外包公司的过程
(3)报价对比过程
(4)主动拜访外包公司并进行尽调的过程
(5)合同沟通过程
其中第一条,就是需求明确的过程。
一个很重要的思考:为什么互联网公司,产品设计+开发+运营的三权分立模式是最常见的,而到了外包领域,绝大部分创业者只会问,APP开发多少钱?几乎没人问:“APP设计多少钱?”
非标准的答案是,绝大部分来寻找外包的创业者都是运营类出身。在他们的概念里,产品确实只有两个环节,上线前+上线后,上线后是我的事,上线前的都叫APP开发。
让我们回到开篇引用:《设计阶段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问题》,标题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,叫“设计阶段确定”,引申到软件开发领域,所谓设计阶段,指的是产品功能设计+交互设计+界面设计。而另一个关键词“工程造价”,引申到软件开发领域,指的就是开发,程序员即工程师嘛!
我的建议是,如果可以,尽可能将设计外包和开发外包相分离:
(1)明确的需求是沟通顺畅的前提
(2)项目最终效果有可视化预估
(3)大幅降低你的外包开发成本
